特点石材雕刻行业在中国是一个传统行业,并且正在进行科技大变革,老石工的退休,年轻一代对高效率、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使得石材雕刻机械设备市场加快发展。石材雕刻是一种能够在石材上进行字画雕刻的高科技自动雕刻设备。 石材雕刻可满足个性化家装、工装艺术设计的要求,可作为装饰公司、石材行业、碑刻行业先进的雕刻加工设备。
中国雕刻艺术是从石雕开始的。上古时期,原始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子石器工具,并在石器工具的制作和材制选择上,讲究实用与美观。从造型意义上讲,这些石器虽然是实用品,但其性质己接近于雕刻艺术创作。河北武强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同时在各地还发掘出了许多大型石雕动物,如石虎、百枭等许多小型装饰石雕。
我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就石雕而言,这些雕刻品大多为无名石匠所作。千百年来,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传至今。它表现了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刨造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人价值。
汉代的石雕十分发达,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的石雕群,令后人叹为观止,是石雕艺术的顶峰。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墓在岳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现存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卧牛、卧象、伏虎、野猪筹10余件,均由花岗石雕成,造型整体有气势,生动传神。同时,大部分作品是依石拟型,稍加雕刻,突出了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势,显示出汉代石刻刚强气魄、深沉宏大的风格特色。
汉代的平雕(平面浮雕)有平面阳刻、阴刻等几种形式。如东汉墓室、祠堂等建筑的石壁上就盛行这种平面装饰雕塑。内容有神仙故事、历史人物、社会生产及生活场景等。由于多为浅浮雕,起伏不明显,故又被称为“石刻画”或“画像石”。“画像石”是我国一顶丰富的艺术遗产,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最为流行的一种刻有画像的建筑、棺椁、石材。艺术价值很高。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礼仪、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并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规律以及二维空间、剪影式的造型特点。它以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运动特征,尤其擅长用有流畅的圆弧线表现外轮廓。正如贡布里希(英)在《艺术的故事》中讲:“中国艺术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块,而是喜欢弯曲的弧线。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塑也是这样,都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他列举出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轲觐图”(右图),马和人物的轮廓均是外圆,而内在却充满了张力的特点。另外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水陆攻战图”,表现了古代战争宏伟的场面——车马舟船、人山人海。画像石在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都有大量遗物出土。如河南南阳画像石、陕北绥德画像石、四川广汉画像石等,都有许多杰出的画面。
中国的陵墓石雕在东汉时期一度盛行,但由于三国及两晋时期的连年战乱及为防止盗墓而在上层社会中流行了薄葬制度,帝王诸侯陵墓前的雕像石刻极少。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使追求奢靡之风再次泛起,帝王诸侯纷纷大肆修建陵墓,这也使得陵墓雕刻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风尚,作品的艺术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南北朝的陵墓雕刻成为了中国古代雕塑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陵墓前树立石兽、墓碑和石柱的风尚在南朝十分盛行。据考证,这一制度始于南朝的宋代,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均为一对。按照制度,皇帝陵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略细,有翼有脚爪,颌下有长须垂胸,陵前右侧的一座头上独角,左侧的一座头上双角;王侯墓前的石兽,头大而颈部短粗,有长舌垂胸,有翼有脚爪,但头上无角。关于石兽的命名,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头上双角者称辟邪,独角者为天禄,无角者为符拔;第二种认为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无角者为辟邪;第三种则认为双角和独角者均称为麒麟(,无角者称为辟邪。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第三种意见。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因此,南朝陵前的角石兽,应是在继承汉代石兽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公元四世纪魏晋时期,衰落于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是集雕刻、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而雕刻是其中的主体,也是我国石雕艺术中的精品。中国石窟艺术以简练概括的造型,表现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美。这些优美、生动、朴实、敦厚的雕塑形象历经千年而始终具有艺术的魅力。